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番外(九) 天启三十八年 (第4/5页)
前回齐国了,没有和他一起北上。 已经二十五岁的朱慈烺看着不断倒退的窗外景色,他可以清晰看到许多使用着拖拉机的百姓在田间工作。 几千亩良田中,仅仅只有几百人在劳作。 不是因为人不够,而是因为现在的劳作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了。 如果是开发还不成熟的地方,那么生产队基本每日都要挨家挨户的全部出动,因为要开垦林地。 但是对于已经开发数千年的北直隶来说,眼下的北直隶已经被开发到了极限。 从天启十年的三千万亩,到眼下的六千万亩,仅有七百万百姓的河北显得地广人稀。 “哟!咱大明的耕地居然有十五亿亩了!” “真的假的?!” 车厢里,一人拿着报纸惊呼,旁边人都凑热闹的围了上去。 “《大明报》户部尚书孙可望于五月初二上奏,国朝耕地突破十四亿亩,百姓两亿六千四百余万……” “人口都两亿六了啊!” 一群人围着讨论,这时摇铃铛的声音也响了起来: “都回到座位上,火车马上就到北京东站了!” 乘务摇着铃铛让百姓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而这样的表现也说明了眼下火车在大明已经不算是什么奢侈的交通工具了。 在十几年前,火车上的乘客往往都是商人,人数稀少,火车也主要是货运火车。 不过,发展到了天启三十八年后,火车已经成为了许多百姓出远门的首选。 一百二十文才能从天津坐到北京东站的火车,现在已经是人满为患,这说明了百姓们收入的增长。 朱慈烺就这样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着身边人的讨论。 一些人聊着收入,还有的聊着家常,这些话朱慈烺都细心听着。 “听说基础工价又要涨了,这次要涨到二十文。” “不可能吧,不是才涨过吗?” “不知道,我也是听别人说的。” “应该不会……” “也不一定,毕竟今年物价都涨了,工价也应该跟着涨才对。” “牛rou都涨到二十二文了。” “不过猪rou不是降了吗?” “降了,现在好像只有十五文了。” “降那么多?” 百姓们讨论的,无非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这其中,以工价和物价被讨论最多。 大明的物价增长幅度其实并不大,相比较朱由检就藩时的天启二十三年,过去十五年的时间,大明物价不过增长了不到20%,而工价却增长了50%…… 曾经一斤牛rou十八文,眼下也不过二十二文,而工价却从十文涨到了十五文。 这样看起来,似乎大明百姓还是不能随意吃rou。 不过,牛rou的价格是涨了,但猪rou的价格却下降了。 天启二十三年时,一斤猪rou尚且需要二十一文,而眼下却只需要十五文了。 这降价的背后,是大白猪不断繁育,粮食不断增多的成果。 朱慈烺在方丈县时,当地的百姓基本每家每户都有三到五头猪,稍微富裕一些的家庭还能养七八头猪。 猪rou在大明朝已经没有那么昂贵了,而一些曾经昂贵的香料也开始走进百姓家中。 “呜呜——” 火车的汽笛声再度响了起来,伴随着它的速度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