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长篇太短 当成短篇太长的故事(各种脑洞合集)_2.小寒你找到自由了吗(混血 x 留学生)| 可能有政治暗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小寒你找到自由了吗(混血 x 留学生)| 可能有政治暗示 (第4/4页)

好的。”小寒学会了在这些话语中寻找隐藏的含义,学会了感受到那些未说出口的责备。

    现在,坐在卡戎身边,小寒意识到这种模式在重复。卡戎的母亲也带着类似的怨恨——或许不是对丈夫的,而是对她自己选择的怨恨。她离开母星,以为那是通往自由的门,但现在她看着儿子,看着他挣扎在两种世界的边缘,她一定在想:这一切值得吗?她希望卡戎能"出人头地",但她无法给他任何规划,只能给他期望。

    但讽刺的是,小寒现在的生活和她逃离的生活并没有本质区别。她依然在焦虑,依然在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驱赶着往前跑,依然在深夜对着电脑屏幕强迫自己保持清醒。唯一的区别是,她现在焦虑的是留下而不是离开,是论文而不是报表,是学生签证而不是房贷。这里的生活确实更"自由",没人管你几点回家,没人催你结婚,但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你得先证明自己配得上它。

    而小寒显然还没有证明这一点,那些挂掉的课程像一个个未完成的承诺,提醒着她:你还不属于这里,你可能永远不会真正属于这里。

    每当这种想法涌上心头时,她就会想起那些和她一起来到这个星球又或者去往别的星球的女孩们。她们中的一些已经放弃了,买了回程票,回到母星去过那种她们曾经想要逃离的生活。她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着精心修饰的照片:订婚戒指,新工作的办公室,和父母的合影。她们看起来很快乐,或者至少看起来很安定。

    但小寒记得她们刚来时的样子——那些关于未来的宏大计划,那些关于独立和自由的热烈讨论——现在这些都去哪里了?是被现实磨平了,还是她们发现了她还没有发现的某种智慧?那样的生活会更安逸吗?还是会和无数把怨恨变成麻木的母亲一样,然后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

    ps:如果您觉得和某些文学作品(例如   无声告白)很像   那么您的感觉是没有错的   我写小说的时候就会把无声告白放在一边   作为我的参考

    小时候第一次看的时候完全看不懂   直到自己出国   站在同样的身份环境下   这种感觉就越来越强烈   每次看到最后一章都会流泪

    关于文中的一些社会现象   只是文学创作而已   和现实无关

    故事也真的纯属虚构   如果现实有雷同   真的真的就是纯纯巧合   因为我身边的认识的混血和移民二代过的都很好   父母都是办公室白领   很小就开始铺路   工资在当地都是中上   孩子也都是那种精英学校出来的   大学学法的   学工科   学ai   读的也是qs排名很靠前的   毕业有很年轻出来做教授的   一边上学从小到大还练乐器   一边读博士   还进了当地乐团当首席的   有运动参数拿奖的(几乎都是很烧钱的运动)或者至少都有一个很精通的兴趣爱好(并且是自己喜欢的)

    因为亚裔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上没有语言隔阂   没有身份问题   除了文化上的认同问题   考试成绩也很好   其实生活没有文中的卡戎那么惨

    痛苦当然是不能比较的   但是有些痛苦讲述出来就是残忍的天真   就像是富人的孩子说   “我不想要很多钱   我想要很多的爱”   又或者很多富人抱怨着自己的心理问题   我当然能够理解他们这些背后的情绪   就像留学生们在海外的那种情绪一样

    作为一个留子   我也感同身受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机会获得这种条件的人来说   这是一种残忍的炫耀   因为大部分孩子是没有钱也没有爱   而心理疾病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富人有时间有闲钱   才能发现   以及得到治疗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   一次诊疗费太贵   药也很贵   甚至连基本的生理需求(也就是吃饱吃好)还没有解决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感情需求甚至都没有到考虑的地方   又再说留学   即便是便宜的国家对于很多家庭依旧是需要咬咬牙才能下定决心   能出国本身就一种特权

    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如何才能避免如此类似的“无病呻吟”的表达   希望没有给您这种感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