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七章 课题组开搞 (第3/4页)
“世界之眸“实验舱的加速线路要比同步辐射主研究室的短很多,不过由于已经知道了孤点粒子的轨道————或者说概率,实cao起来倒也不需要那么长的线路进行加速了。 众人落位后。 很快。 一位坐在监测屏前的男青年举起了手,说道 “徐博士,束流管道已经准备完毕了。“ 徐云顺势看去。 监测屏作为整个实验的重要环节,他自然不可能随随便便的安排陌生人去负责——此时举手的这个有些小帅的男青年叫做梁浩然,是徐云的同门师兄,目前研三在读。 不过梁浩然此时并没有以师兄的身份自居,而是很正式的称呼起了徐云的学位,看上去跟路人似的。 徐云微微朝他点了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 “相邻两个束团的间距是多少?“ 梁浩然噼里啪啦的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 “大概75纳秒。, 徐云摸了摸下巴,飞快的心算了起来。 75纳秒乘以光速,最后的答案是大约22.5米。 也就是在束团全部填满的的情况下,每间隔22.5米会有一个铅离子束团。 这个间隔距离很完美。 接着徐云又问道∶ “粒子总数呢?” “大概两千多亿。 听到‘(本章未完!) 第三百五十七章课题组开搞 两千多亿,这个数字,现场所有人的表情都没太大波动。 毕竟…… 这个数字在粒子物理中实在是太正常了。 比如以欧洲的对撞机lhc为例。 lhc有两条束流管道,平均每条束流中都有大约250万亿个粒子。 每四个小时,lhc中的粒子就会对撞消耗掉十分之一。 所以当lhc运行的时候,每过十几二十个小时就需要重新补充一次束流。 没办法。 微观世界就是这样。 有些听起来离谱至极的数值或者量级,在微观领域却属于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常态。 再举个例子。 中微子。 中微子的穿透性很强,同时密度较高,每立方厘米大约有100个,也就是半截你的大拇指大小————这里看起来似乎还一切正常是吧? 接着再加一个前提: 中微子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30万ks,即300亿厘米/s。 所以每300亿分之一秒,就有100个中微子穿过你的大拇指。 换而言之。 1秒之内,有3万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大拇指。 如果把这个体积扩散到你全身,量级会是10^16次方。 徐云后世曾经看过一种说法,说作者是公交车云云,但实际上在中微子面前,读者也是公交车。 这就是微观物理,玄幻而又极具吸引力的“深渊…… 好了。 话题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