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造反实录_第十三章 攘外必先安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 攘外必先安内 (第2/4页)

br>
    沉墨回到县衙后,打量着缴获的刘巡检的那把刀。

    这把刀样式跟大唐的横刀很相似,但是比横刀更短更轻一些,更适合普通人使用。

    大明如今流行的刀款式是柳叶刀或者雁翅刀,刀刃更窄更薄,譬如锦衣卫用的绣春刀也是这种。

    如他手中这种款式的刀,倒是很少见。

    沉墨拿在手中挥舞了两下,感觉除了有点轻之外,还是挺趁手的。

    巡检司本就有打击走私的职责,估计这把刀是刘巡检从别人手中的来的。

    甚至还有那匹马也有可能是。

    更夸张的是这厮身上竟然还穿着一套山文甲。

    山文甲片是中式甲的典范,中晚唐盛行于世。

    《唐六典·武库令曰:“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山文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元和九年七月甲戌,命淮浙江西荆南,造甲以进。”

    山文甲有外形美观、穿着贴身、修补方便、综合防护能力强等优点。但是由于其制作复杂,成本高昂,所以多作为武官铠甲和亲军甲胃,在基层普及率不高,一般士兵根本用不起,往往都是军中大将才有资格使用。

    山文甲顾名思义,是指甲片形状如汉字的“山”字。札法十分独特,为“错札法”,即通过甲片与甲片互相枝杈咬错成甲。

    据说如果甲片制造精巧划一的话,制成全甲甚至不需一个甲钉,不需一缕丝线。

    山文甲自唐代引入中国后,逐渐被广泛应用,成为宋明时期常见的甲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可算作中式甲的典范,西方人称为“中国之星”,日本人称为“唐甲纹”。

    而到了明朝以后,火器迅速发展,对于传统的盔甲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所以布甲和棉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除了轻便,以及制作简单,成本较低这些优点之外,棉甲和布甲最大的优点就是对火枪的防御性更高。

    毕竟这个时候的火枪还是使用的黑火药作为发射药,所以穿透力有限。

    等到无烟火药大规模使用后,穿啥都不好使了。

    所以沉墨看到刘巡检这厮竟然穿着一身山文甲就很惊讶,不知道这厮到底是从哪里弄到的这么一副古董盔甲。

    不过看盔甲的成色,保养的还是很好的,非常完整,完全没有破损。

    也不知道是时人新做出来的,还是刘家家传下来的。

    但是那都不重要了。

    沉墨刘巡检的身材跟自己差不多,干脆让人解下山文甲,套在自己身上试了试,还挺合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而且这套盔甲穿上之后,竟然没有多么影响他的活动,无论是行走跳跃,还是挥刀射箭,都几乎不受影响,可见制作水平相当的高明。

    除了刀和盔甲之外,缴获的刘巡检那匹马也不错。

    虽然算不上什么名马,但是却的确是一匹良驹。沉墨上上辈子可是马上皇帝,骑过的马也不少,所以对于马的品相自然也不陌生。

    正好自己缺一匹马,刘巡检就给自己送来了。

    他忽然觉得,刘巡检其实不是个坏人,而是个雪中送炭的好人。

    知道自己缺战马,缺武器盔甲,就巴巴地给自己送来了,甚至还把自己的小命给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