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百七十九章 文艺百年 (第2/4页)
早说?我早说你会听啊。你问问你自己个儿,回来你才在家待了几天?你小子那么忙,天天琢磨的都是大买卖。你会在乎我很谁开小酒铺的事儿吗?” 得,老爷子还挑眼了。 当然,们心自问啊,宁卫民确实有点理亏。 不说别的,这几天没找着“张大勺”,他也没闲着。 像“葡萄常”的后人常玉龄,做料器的蒋三昌和邹庆山,做彷古瓷器的刘永清,做绢人的马开元,“花丝王”的传人张崇明,做宫灯的吴玉宽,木器匠人李宝善。 这些能给他挣钱的老艺人们,他都带着礼物,封了厚厚的红包,一一看望过了。 可满打满算,他陪着自己师父的日子却屈指可数。 即便俩人在一起待着,除了吃饭,聊的还净是捐赠的文物,以及今后怎么从虹光阁、敦化阁买东西的事儿。 论起孝敬,他还不如头年呢,至少那会子还陪着康术德去津门转了转。 “在乎,在乎,当然在乎啊。您的事儿对我可比天大,无论您说什么,我都愿意听。” 宁卫民也挺果决,赶紧认怂,外交赔笑讨好。 可哪儿成想啊,没用。 他这壶迷魂汤灌别人行,可想湖弄康术德可没戏。 师父嘛,那就是师父,处处可都藏着埋伏! 只听老爷子不急不恼,不温不火,煞有介事地又甩出一句片儿汤话来。 嘿,他当场就以其人之道还施其人之身,差点没噎宁卫民一跟头。 “哎哟,那你愿意听怎么不早跟我说啊?” 听听,自作孽不可活啊,谁让刚才嘴欠来着? 得着这一烧鸡大窝脖儿吧! 不过这师徒俩口角归口角,只犯意气,却不伤感情。 用京城话来说,纯粹就是逗闷子,这是老少二人闲着磨牙,以口舌争锋为乐儿啊。 而且第二天早上九点多钟,宁卫民跟着康术德熘达着去看老爷子开的小酒铺。 他这一趟的所见所闻可完全超出想象之外,也真称得上是开了眼了。 旁的不说,首先这小酒铺的位置和门面就很特别,不同凡响。 要知道,这前门大栅栏地区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好几处胡同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 这杨梅竹斜街就是其中之一。 这条街长四百九十六米,东起煤市街,西到延寿街。 明代,这条街因其走向得名“斜街”。 清代,乾隆朝的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的曾居住在此。 民国时期,杨梅竹斜街更成了众多书局、会馆、商铺汇聚之地。 不但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中华印书局等七家响当当的书局都在此开设。 该街上还是银钱业公会所在地,湖笔大师戴月轩的故居、京剧武生杨小楼故居、评剧演员新凤霞故居等等。 文学家鲁迅、作家沉从文等,都曾在这条不起眼的街巷留下过足迹。 当时选择做北漂的沉从文初到京城,便住在这条街的酉西会馆。 穷困潦倒的他,冬季无火炉,睡觉时把全部能盖东西都盖在身上,写出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散文体。 说句不过分的话,这条杨梅竹斜街可是文艺了一百多年啊。 是货真价实的文化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