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八十八章 同一条船 (第1/4页)
宁卫民的行动很快,既然想好了,执行力就是杠杠的。 饮酒会第二天,他就打国际长途和发传真回京城,跟宋华桂和邹国栋阐述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当然,有的话是不能明说的。 比如五年之后,凭什么他就断定日本分公司会遇到大麻烦? 这事关日本经济结构的整体崩溃,他完全没法解释。 即便他说实话,公司那边也不会相信。 这么大的事儿,连各国经济学家都预测不出来,他凭什么“妖言惑众”? 所以,他也只能是从“卡位”的角度,来为宋华桂和邹国栋分析这件事的利与弊。 宁卫民表示,日本皮尔卡顿公司执意要在华大举投资建厂,本质原因是受日元升值影响,导致本土生产成本持续增高。 因此这个计划日方不大可能会放弃,这几乎就是他们维持外贸订单,保持公司利润的唯一出路。 哪怕华夏公司不肯帮忙,日方也必然冒险一试。 何况就是日方不来华建厂,就凭共和国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以及能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条件,其他国际品牌也必然有想来建厂的。 那么无论哪家品牌来华建厂,都一定会对共和国的服装制造业造成严重冲击,并且会逐渐改变内地服装市场格局。 换句话说,一定会对皮尔卡顿公司的现有市场占有度造成威胁和损害。 所以既然阻止不了,与其便宜别人,倒不如与同出一脉的日本公司合作。 还能让华夏公司在未来的品牌大战中,多占据些主动权,分上一杯羹。 虽然日方的条件确实很苛刻,他们态度也居高临下,很强横。 表面上华夏公司需要承担的责任多,拿的回报少,似乎很吃亏。 可毕竟建厂是在京城,这是华夏公司的主场,最后综合来看,实际上可未必如此。 首先,日方的服装制造生产水平确实是让人钦佩。 华夏公司大可以通过合作引入先进流水线,从日方的身上学习先进服装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既能迅速提高“pc”品牌服装的质量和口碑,也有利于华夏公司为日后自己独立建厂积累经验和人才。 哪怕今后日方在这家工厂上的确大赚特赚。 可华夏公司只要能少走弯路,拥有自己的厂子,那用市场换技术,也是值得的。 其次,华夏公司掌握着政策疏通渠道和上层关系,是可以在方方面面卡日方脖子的。 如果日方仅仅只凭着股权上的优势,就想当老大,那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说句实在话,这种主客关系还得凭综合实力和心智角逐,并不是提前一纸文书就能约定的。 要往早年间说去,《红楼梦》的贾府怎么样,那几个大总管不都比主子富裕吗? 往解放前来说,被大掌柜玩弄于股掌之间,耍得滴流乱转的东家,那也海了去了。 要不怎么会有刘宝瑞的相声《假行家》呢? 要再往近前了说……咳咳,大家能在一起共事也是缘分。 总之,宁卫民的意思就是,这件事只要成功立项,双方确定要合作。 之后的进展快慢和节奏,其实完全掌握在华夏公司的手里。 日本人只能眼巴巴看着,手根本够不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