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六十七章 共鸣 (第4/5页)
哪怕长大了,来了东京寻找机会,也和共和国漂在“北上广”的那些来自于小城市或是乡村的年轻人一样,受的罪多极了。 性别歧视,入不敷出,而且还得尽量节省出一些钱,寄给还待在老家,身弱体虚的mama。 左海佑二郎的身世则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悲苦。 他的故乡在秋田县一个远离海岸的大山深处的寒村,在那个远远能看到鸟海山的山沟里,仅仅零零散散分布着十几户人家。 村口有一座吊桥,那是村子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只有过了桥才能进村。 左海佑二郎上小学的时候,村里连公共汽车都不通,全村只有小学里有一部电话, 不走上十几公里山路去邻村,就连个像样的商店都没有。 村子里的居民八成都靠烧炭为生,佑二郎的父亲,也是村里的烧炭翁之一。 虽然日本早从1958年就已经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了。 但左海童年时,村里过的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候的日子,贫困落后程度比起华夏的偏远山村也相差无几。 村民们连大米都吃不上,主食只有土豆。 给小孩子带饭盒,里面的配菜是从野地里摘的款冬腌成的咸菜。 别说rou了,就连鱼和鸡蛋都吃不上…… 左海家兄弟一共七个,只有他从小学开始成绩就不错。 他是靠白天打工,晚上去夜校,读出来的高中生。 但已经是村子里前所未有,学历最高的人了。 这份学历虽然不如大学文凭那么有用,但知识促使他还想要见识更宽广的世界。 这才用干农活积攒下的一些钱,实现了东京梦。 总之,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似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其实这世上有谁活得容易啊?谁都活得不容易。 而且这么一说,大家才知道,原来所谓现代化的国家也仍有难堪的贫困死角。 在座的人里,其实左海佑二郎才是真正苦孩子。 他吃过的苦,连华夏长大宁卫民都被比下去了。 结果正是这份惺惺相惜的共情,和普通人之间最容易滋生的同情,让这餐饭有了暖人心的温度。 真上桌开吃的时候,谷口太太做的那些家常菜当然就显得越发的可口。 每个人不是沉浸在今天丰盛的餐食和旧日清苦回忆之间的比较中,就是感受到了久违的家庭共餐的气氛,这些因素都大大提升了这餐饭的味觉享受。 至于说到宁卫民最喜欢的菜式,首推谷口太太用烤玉米和贝类果冻组合的日式“茶碗蒸”。 简单好做,食材鲜美,让人惊艳。 尤其是在盛夏时节吃这道菜,那是极其的清爽适口。 宁卫民毫不客气的跟谷口太太讨教做法,并且认真记下。 已经决定回头要找机会发试做,好“嫁接改良”给京城的“坛宫饭庄”,加入夏季菜单呢。 其次,桌上还比较吸引宁卫民的是日式烤青花鱼搭配去油腻的白萝卜泥。 这是家用烤架烤好的,日本人用的调味料简单,超市买来直接烤就好,超级省事。 这道菜对日本人来说,大概就跟国人对羊rou串的需求类似。 别看简单,可原料要是新鲜,怎么做都好吃。 可惜的是,日本人请客没有多余量,烤鱼每人只有一条,宁卫民有点不大够。 另外,还有一道炸土豆饼让宁卫民比较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