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1980_第八百四十四章 造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四十四章 造星 (第3/4页)

>
    问她的演出获得了观众如此热情的追捧,又是什么感觉。

    紧跟着就是几家京城报纸和音乐杂志争先恐后,来给张嫱采访,拍照。

    随后又是京城电视台来邀请张嫱参加一场首体举办,现场直播的文艺晚会。

    虽然劳务费和演出费,都没几个钱。

    可张嫱却因为这些登上官媒的机会,开始被大众认识。

    用后来的话说,就是在乐坛正式占据了一把交椅,勐涨人气,疯狂圈粉。

    她的专辑磁带也因为这些综合因素,在全国范围持续热销,掀起了一股迪斯科流行风。

    或许以“一夜成名”来评价张嫱出道的经过,是有些夸张的。

    但要说她一月之内红遍大江南北,凭借一人之力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舞会”,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原有历史中的张嫱在舞台上最大的缺陷就是互动性和表现力欠佳。

    明明走的是迪斯科曲风,她却很少有载歌载舞的时候,几乎永远只唱不跳。

    那其实不是因为她不爱跳,不想跳,不能跳。

    真正的原因除了她正式登上官方舞台时年龄已经过大之外,也有年轻时被舆论反复打压,不敢任性发挥的原因。

    但这辈子就不一样了,正值年轻的她,完全可以随意发挥青春的舞动。

    就像她首张专辑的名字一样,是真的无敌了。

    很快,不但张嫱走在大街上都能被别人认出来,饭馆里吃顿饭也会被人围观了。

    就连她演出的马克西姆餐厅,每天晚上门口也都聚集着少则几十,多则上百的歌迷。

    那些人,多数都是从媒体曝光的消息里知道张嫱在这儿固定演出,希望能有幸看她一眼,要张签名的高中生和大学生。

    当然,也不乏有些人为一睹张嫱的现场演出,跑到马克西姆餐厅来消费的。

    于是马克西姆餐厅的夜晚就更热闹了。

    哪怕不是周末,基本上过了晚七点半,也就满座了。

    俨然成了京城买卖最红火,也最知名的西餐厅,和其他西餐厅全面拉开差距。

    不但经营上再没有亏损的风险,而且开始大把捞银子了。

    要说起来还多亏张嫱家住的是张嫱mama乐团里分的房。

    她们这个大杂院,各家各户几乎全是搞音乐的。

    所以作为圈儿里人,邻居们对这种事儿司空见惯,不是太在乎。

    否则的话,那张嫱也就真的没了安宁,怕是连待在家里也会不堪其扰呢。

    到了7月份的时候,张嫱的磁带在京城已经销售一空了,异地的销售情况也是即将货源殆尽。

    张嫱越发忙碌,除了平日演出和接受采访,也已经开始为“天坛书市”的演出而排练。

    这个时候,不管张嫱自己意识到没有,不管她有没有去过外地登台亮相,不管她有没有歌舞团的正式编制。

    她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流行乐坛顶流了。

    也是这个时候,冯朝年终于坐不住了,主动找上门来跟宁卫民商洽。

    一是提出张嫱这张专辑的销售潜力还很大,建议宁卫民增加发行制作量,不要辜负这么好的市场机会。

    二是跟宁卫民合计回款的时间和方式问题。

    而这表面上的两个问题,本质上却是一个问题。

    因为磁带发行走的是华夏音像公司的发现渠道,款子也都打到华夏的账面上。

    宁卫民要想拿到钱,就得人家点头才行。

    可要人家行方便哪儿就那么顺当啊?

    尽管是理所应当的事儿,可他不让人家高兴了,那能行吗?

    冯朝年这次是带着利益诉求来的,主要的谈判筹码就是在回款问题上能卡宁卫民脖子。

    不过冯朝年采用的策略倒是很软和,他口口声声说自己跟宁卫民做的这笔生意,让上头批惨了。

    总公司的一把手看到张嫱的专辑这么火,怪他有眼无珠,白白放走了一条大鱼。

    还差点为此要撤他的职。

    而他要保住职务,就得戴罪立功,所以来求宁卫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