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五百九十二章 曹鹏的新去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九十二章 曹鹏的新去处 (第3/4页)

康熙三十三年正式形成。旗地属于清代的国有土地,官兵不得私自买卖,旗下庄丁耕种旗地,所获粮谷除纳义仓米外,供八旗官兵开销。随着顺康雍三代大批流人被流放至此地,成为披甲人的奴仆,迫使其额外垦荒,因而旗地数量与日俱增。

    根据缴获的满文档案账册统计,北海镇占领宁古塔时,八旗旗田总数为442434亩;另外,宁古塔地区的私有土地是数是51922亩,上述两者相加,总数将近495000亩。

    之所以会有这么高的耕地面积,主要还是跟这年月的耕种方式有很大关系。因为地广人稀,再加上气候寒冷,早期都是采用较为原始的“火田法”耕种方式,也就是第一年开垦后无法播种,第二年再垦才能播种,如此地越种越熟,到了第五年就可以算是腴地,然而到了第六、第七年,地力就耗尽了,然后就去开垦新田。如此一来,耕地越开越多。

    从关内来的流人虽然给宁古塔的农业生产带来提高,可也相对有限;要知道这么大的耕地面积,像关内那样的精耕细作根本照应不过来,所以只能在部分地块上实行。

    另外宁古塔地区设有南马厂、西马厂和牛厂,除了要为驻防八旗提供马匹,还得为官庄上提供耕牛。满清之前的标准是每120亩地配一头牛,耕作效率可想而知。

    曹鹏到任后,先是将旗田全部没收,而后又根据私田的开垦程度不同,制订了不同的赎回价格,又用了半年的时间,通过协商外加威逼的方式全部收回。这么做目的是要通过“农业协作”的方式开展机械化大农业生产,摆脱靠天吃饭、随意烧荒的小农种植模式。

    流人也好,庄丁也好,他们都是奴仆,没有自己的耕地,眼下有了五十亩地的使用权,再加上只交一成租子的税赋,自然是欢欣鼓舞。而那些拥有私田的满人和民户对北海镇的政策大为不满,可迫于北海军大胜清军后的武力威胁,都不敢反抗,有些索性举家逃往吉林或是伯都纳。

    在人口上,移民署先后从富尔丹城和鲸鱼镇迁来了两千多户老居民,又在大沽口和清廷谈判后迁来了一千多户来自湖广的移民,这样加上原有的1800多户,宁古塔地区的总户数达到了五千户,人口超过了两万人。五千户就算是每家分五十亩,拢共也才25万亩,只占了耕地面积的一多半而已。

    民政方面则派出了专门的团队,深入宁古塔、三姓城和珲春等地,手把手的传授技术,带着农户们修建引水渠、调来大型拖拉机深耕细作、合理施肥,再加上来自另一时空的高产麦种,第二年亩产就超过了三百斤。

    北海镇种地有秘法这种事,这些年随着人员的流动,连满清治下的吉林和伯都纳地区都传疯了,福康安甚至还专门派人过来偷偷向农户收购麦种。问题是北海镇搞的是“大规模经营、大设施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对留种过程控制的很严。个别满人家庭就算偷偷留种,也不知道里面的关键所在,而且往往是杂交种居多,非常容易退化。

    再者就是小麦在拔节到灌浆期需要喷施磷钾肥,因为都是统一保管,这玩意满清费劲心机也没搞到。不过他们也打听出来了,可“磷酸二氢钾”这个名字搞的所有人都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是啥。

    除了下大力抓农业,曹鹏对于商业的发展也是动了一番脑筋。话说一个城镇要想经济繁荣,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入手:商户数量和交易规模、商业管理制度化、金融行业兴起、交通条件。后两项北海镇都有统一的规划部署,地方上要做的就是前两项。

    曹鹏到任后,首先取消了满清治下的八种杂税;也就是牛马税、猪税、牛皮税、店税、当铺税、官秤税、官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